本周金句:

“他们彼此唱和,赞美称谢耶和华说:他本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发慈爱。他们赞美耶和华的时候,众民大声呼喊,因耶和华殿的根基已经立定。”(以斯拉记3:11)

背景:

1.    根据犹太传统,以斯拉记和尼西米记两卷书原属于一卷书,两卷书无论在文字风格、神学立场、取材范围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故此这两卷书应该都是出自同一位作者。
而犹太人历来都认为以斯拉是这两卷书的作者。

2.    作者以斯拉
a.    名字的意思──“帮助”或“帮助者”,有两方面的应用:
i.    求神帮助他:诗篇121:1-2
ii.    会帮助人:哥林多前书12:28;罗马书16:1
b.    以斯拉出身在祭司家庭,他的父亲是“西莱雅”,两代都是事奉神的祭司。(历代志下34:14;以斯拉记7:1-5)
c.    以斯拉记7:10记载以斯拉是文士,是一个明白神的道而遵行的人。

3.    以斯拉写作时间
根据传统的观点,以斯拉记的写成时间约在主前440年左右,而尼希米的回忆录约在主前430年左右。

4.    写作时的时代背景
a.    先知但以理得知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耶利米,预告耶路撒冷荒凉的年数七十年为满,就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主神祈祷恳求认罪(但以理书9:1-4),天上的神因着但以理的祷告,就按所定的时间激动古列王的心,使他把神在天上的心意变成在地上的一个行动,让被掳的以色列百姓得以回归故土。
b.    因着神的恩典和安排,以色列百姓从被掳之地归回故国故土,在被掳中学到一个功课,就是弃绝偶像,所以犹太人归国以后,直到主耶稣在世时没有拜偶像的事发生。
c.    以色列民归回共有三次:
i.    由所罗巴伯带领约有五万人左右(以斯拉记2:2)
ii.    由以斯拉带领(以斯拉记7:1、6-7)
iii.    由尼希米带领(尼希米记2:5-6)

思考:归回的以色列百姓经历神慈爱的应许,你曾经历神成就祂给你的应许吗?

5.    以斯拉记主要记载被掳归回的以色列民,在领袖的带领之下设祭坛、筑城墙、建圣殿,重新回归到上帝面前,过一个属神子民的生活。
书卷主要分两个大段落:
a.    1-6章:所罗巴伯带领百姓归回(第一次归回重建圣殿)
b.    7-10章:以斯拉的归回及革新

6.    带领百姓归回的领袖──所罗巴伯和耶书亚(以斯拉记2:2)
所罗巴伯为犹大支派的首领,是大卫王室合法继承人(历代志上3:17-19),受波斯王委派为省长(哈该书1:1)。耶稣的父约瑟就是所罗巴伯的后人(马太福音1:13-16)。
耶书亚有“耶和华拯救”之意,他是当时的大祭司(哈该书1:1),父亲名约萨答,是犹大被掳前最后一位大祭司(历代志上6:14;哈该书1:1、12、14)。

7.    首先,以斯拉记1-2章记载了神如何激动波斯古列王及以及众人的心,使神借着先知耶利米的应许得以实现。在被掳七十年之后,所罗巴伯率五万多的以色列民重回故土,在各自的城里重建家园。
以斯拉记3章则记载了回归后的百姓第一次有组织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聚集,他们做了什么?
a.    1-6节:重建祭坛,恢复日常献祭
b.    7-9节:指派工匠和督工,订购建殿材料
c.    10-13节:立定新殿根基

8.    为何百姓要设立祭坛、重建圣殿?
a.    按波斯王古列的命令,恢复敬拜耶和华,重建圣殿。
b.    当时,以色列传统敌人如以东人、亚扪人等,虎视眈眈,回归百姓百废待兴,他们唯一能信靠,保护他们的就是耶和华。
c.    记取国灭被掳的经历,回归的百姓严格遵循摩西律法所规定,在传统也就是原有的地方筑坛,从七月的第一天开始(以斯拉记3:6),每天献上早晚燔祭。

9.    终于,在回归第二年第二个月,新圣殿根基奠定。
这是回归后的以色列民,第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百姓的回归证明耶和华是守约施慈爱的上帝,如今圣殿的根基又在他们眼前立定,百姓们当然大声呼喊,感谢赞美上帝。

思考:以色列百姓归回后重建祭坛和圣殿,这对他们的信仰有何影响?对今日的信徒又有何启发?

经文解释:

1.    以斯拉记3章记载,当百姓奠定圣殿根基时,不禁:
“他们彼此唱和,赞美称谢耶和华说:他本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发慈爱。他们赞美耶和华的时候,众民大声呼喊,因耶和华殿的根基已经立定。”(以斯拉记3:11)
吕振中译:“他们彼此唱和、赞美称谢永恒主、说:‘因为他至善;他向以色列人所施的坚爱永远长存。’他们赞美永恒主的时候、众民都大声欢呼、庆祝永恒主之殿的根基已经立定。”

2.    字义解释
“立定”指“设立、建立”,这里是指重建的圣殿奠基。
“彼此唱和”指“分组轮流对唱”。
“众民大声呼喊”表示在场的以色列百姓非常喜乐。

3.    百姓的赞美内容,表明他们对上帝的慈爱和大能的认识:“他本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发慈爱。”
a.    这颂词和大卫安放约柜时的歌颂相似
“应当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历代志上16:34)
b.    回应先知耶利米的预言
“要称谢万军之耶和华,因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又有奉感谢祭到耶和华殿中之人的声音;因为我必使这地被掳的人归回,和起初一样。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书33:11)

思考:以色列经历被掳归回,更明白神慈爱的属性,你对神的慈爱有什么认识和经历?

总结:

以斯拉记3:10-11所描述的,是回归的百姓立圣殿根基的情境,他们在所罗门圣殿的遗址献祭敬拜上帝。

1.    重建圣殿的次序是先“筑坛”(3节),再立“耶和华殿的根基”(6节)。献祭是人与神恢复正常关系的开始,没有与神的交通,就没有属灵的建造。

2.    “原有的根基”(3节),指所罗门圣殿的根基。圣殿因着百姓的犯罪而被毁,但根基仍在。“在原有的根基上筑坛”(3节),表明神的百姓在什么地方跌倒,就在什么地方站起来重新开始。

3.    “因惧怕邻国的民”(3节),当以色列百姓恐惧的时候,他们所做的就是抓紧神,这也表现出他们回转归向神的心。

4.    “他本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发慈爱。”(11节),这正是大卫安放约柜时的赞美(历代志上16:34),也是所罗门献殿时的赞美(历代志下5:13,7:3),更是先知耶利米在被掳之前的预言:“这荒凉无人民无牲畜的犹大城邑和耶路撒冷的街上,必再听见有欢喜和快乐的声音、新郎和新妇的声音,并听见有人说:要称谢万军之耶和华,因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耶利米书33:10-11)

5.    此时,离所罗门王所建的圣殿被毁大约五十年,“见过旧殿的老年人”(12节)大都已经六十岁以上。他们年老体衰,却坚持跋涉一千六百公里归回,就是为了“亲眼看见立这殿的根基”(12节)。现在,他们亲眼见证新圣殿甸基,百感交织“便大声哭号,也有许多人大声欢呼,”(12节)。

6.    虽然祭坛周围还是一片废墟,虽然圣殿和圣城还是百废待兴,但“众人大声呼喊”(13节),表明真诚的悔改和重新的投靠,心灵诚实的敬拜也是神所喜悦的。今天,教会的敬拜也不需要追求刻意外在形式或人数,只要把神当得的荣耀、赞美和感谢归给祂,让众人的心转向祂,在恩典中遇见祂,就是神所悦纳的最美敬拜!

思考:以色列百姓立了圣殿的根基就赞美上帝,今天的我们是否也有这样的信心和盼望,为神将要成就的事感恩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