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经文皆采用《2010和合本修订版》。

第84句:二次宣教旅程

徒15:35-36:“但保罗和巴拿巴仍留在安提阿,和许多别的人一同教导,并传扬主的道。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让我们回到从前宣扬主道的各城,看看弟兄们的情况如何。’”
1.    背景:耶路撒冷会议后,耶路撒冷教会撰写了会议议决信件。保罗、巴拿巴带信回安提阿。和他们同往安提阿的耶路撒冷教会代表在安提阿住了些日子,返回耶路撒冷教会了,但保罗和巴拿巴仍留安提阿,继续教导信徒和传道。过了些日子,保罗提议去探访第一次宣教旅程中建立的众教会,看看那里信徒的情况。
2.    栽培:保罗和巴拿巴不单努力布道宣教,也很看重信徒的灵命栽培!看重传福音,却忽略栽培和训练初信,就容易产生幼嫩的基督徒,甚至“前门进教会,后门出教会”的过客基督徒。第67句曾提到教会必须注重“四有”(敬拜;神的话;团契;服侍),才能帮助初信肢体成长起来。美好的“四有”,需要有心人努力建立,这就是栽培的工作。
3.    概略路线:这次宣教保罗主要伙伴是西拉,后来提摩太和路加加入。旅程从安提阿出发,经叙利亚、基利家,重访第一次宣教建立的教会,接着到特庇、路司得等地坚固门徒。在马其顿异象引导下,保罗首次将福音传至欧洲,抵达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等地,虽多遭逼迫,但建立多个教会。随后到亚该亚,在雅典,他与哲学家辩论,并在哥林多停留一年半,广传福音。旅程末期,他经以弗所返回耶路撒冷,再返安提阿。此次旅程标志着福音从亚洲传播到欧洲,是基督教全球传播的重要转折点。

第85句:保罗带西拉,巴拿巴带马可

1.    事件背景:第一次传道旅程中,巴拿巴的表弟马可,以助手身分和保罗、巴拿巴同行,但在旁非利亚离开了他们,返回耶路撒冷(徒13:13)。计划第二次旅程时,巴拿巴想再次带上马可,但保罗认为不应带一个曾经在半途离开的人同去。双方各执己见,以至于“彼此分开”。结果,巴拿巴带着马可乘船去塞浦路斯(即居比路,巴拿巴的家乡);保罗则选了西拉为同伴,走陆路前往叙利亚和基利家(徒15:36-41)。
2.    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2.1.    削弱团队实力和士气。
2.2.    见证受损。
2.3.    马可受创(挫败感)。
3.    不过如果从更宏观和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学者也分析出以下几个层面的正面意义:
3.1.    增加宣教团队与福音传播的广度。
3.2.    多元化团队和恩赐并用:巴拿巴看来比较以人为本,他的绰号是“劝慰子”,特质是鼓励和给人第二次机会。他可能看到马可的潜力,愿意和曾经软弱但有心悔改的年轻人同行。这种模式对于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灵命的挽回至关重要。巴拿巴体现了牧养和劝慰的恩赐;保罗则似乎比较以目标为本,强调团队精神,团队纪律,个人对团队的忠诚,保证宣教效率。两种风格若能互补,宣教工作就可更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3.3.    巴拿巴的坚持成就了神在马可身上的计划:如果按保罗的决定,马可就此被排除在核心事工之外,他的恩赐和热情可能会被埋没。巴拿巴的坚持为他提供了一个修复声誉、重建信心的平台。在巴拿巴的接纳和栽培之下下,马可得以克服过去的失败。后来马可不仅成为巴拿巴亲密的同工,后来也赢得了保罗的重新认可。保罗书信中,特别提到马可,说“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后4:11),并嘱咐歌罗西教会要接待他(西4:10)。这证明了马可最终成长为一位可靠、被广泛接纳的传道者。马可更是马可福音的作者,这卷福音书对基督教信仰的承传,当然也有巨大的贡献。
3.4.    这一事件说明神的主权高于人的分歧。
4.    应用和小结:可是我们也要小心,每当在教会或在宣教事工上意见不合,就认为看法有分歧的肢体可以马上分开。我们要注意三点:
4.1.    按照圣经的教导,和睦和彼此相爱是神的心意,故此,闹矛盾的肢体应尽力寻求共识,哪怕一时达不到共识,也不该心生怨恨。
4.2.    在矛盾中也要坚守合神心意的动机和目标。人在争执中很容易会失掉初心,只为争强好胜。但保、巴没有,他们仍然以大使命为大前提,虽然分道扬镳,但仍然竭力为主到外地宣教,没有陷入无休止的争斗或内耗。
4.3.    要谦卑开放,愿意改变。之后马可成熟了,保罗看到马可改变了,也愿意重新接纳马可为同工。

第86句:重回旧地,坚固信徒

徒15:41:“他就走遍了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保罗和西拉由叙利亚的安提阿取道陆路出发,经基利家往西北去。保罗的家乡大数也在基利家。然后保罗再到特庇和路司得各教会看望信徒(徒16:1)。这些是他第一次宣教旅程曾前往的地点。一路上,他们坚固众教会,把耶路撒冷大会的决定交付他们,同时也劝勉弟兄。在路司得,新队员提摩太加入宣教团队。

第87句:遇提摩太,栽培造就同宣教

徒16:1-3:“后来,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的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1.    提摩太和他的母亲,很可能是在保罗上一次到路司得时信主的(徒14:6下)。提摩太有很好的名声和见证,得到众人的称赞。保罗想造就提摩太,决定带他一同去宣教。通过教导真理、培训预备、鼓励支持、委派任务,栽培提摩太成为一个能承担福音事工的接班人。
2.    保罗在提摩太前后书中教导提摩太怎样牧养教会、选立长老执事,处理信徒问题;语重深长地指示提摩太一定要专心传讲神的话,无论时机是否合适,都要常作准备。并以百般的忍耐、责备、警戒和劝勉来教导人。保罗嘱咐他留在以弗所牧养教会,显示了他对提摩太的信任。(提前1:3)保罗也劝勉以弗所教会的人要尊重提摩太,让他无所惧怕,按真理讲道和放心牧养。腓2∶22保罗写到:“他与我为了福音一同服侍,待我像儿子待父亲一样。”可能因为他们情同父子,保罗期待和提摩太常常一起做神的工,所以希望提摩太受割礼。
3.    提摩太的母亲友尼基是犹太人,父亲是希腊人。保罗遇到提摩太时,提摩太没受割礼。但是,如果提摩太要加入保罗的宣教团队,就需要受割礼。保罗每到一个城传道,通常从犹太人的会堂里开始。如果保罗想提摩太跟他一起,到各地犹太人会堂向犹太人传福音,提摩太行了割礼,就方便得到犹太人的接纳。于是,保罗就为传福音和宣教的缘故为提摩太行割礼,而提摩太,也为传福音和宣教的缘故,接受保罗为他行割礼。
4.    提摩太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愿意为主付出。他愿意接受割礼,目的是要为传福音。提摩太不但愿意为主受割礼的痛楚,也愿意为主劳苦。在林前16:10,保罗就特别提到提摩太劳力做主的工,像他一样。提摩太的性格不坚强,可能比较怯懦,可是,他仍然是主的好仆人。他在信仰上很成熟。一般信徒见他年轻随和,容易轻看他。保罗提醒他要作信徒的榜样,他就记着保罗的话。他的确是信徒的榜样,神也给他服事教会的能力和恩赐。提摩太也能坚持不懈、一心一意。他有一颗仆人的心,并且为腓立比教会作了关心他人的好榜样(腓2:19-22)。作为保罗属灵的儿子,提摩太和属灵师傅的关系非常密切,而提摩太待他像父亲那样(腓2∶22)。两代领袖没有争权夺位,心里也没有暗藏不满。
应用:你是否天生比较怕事、胆怯?提摩太也是。你是不是觉得自己需要同工们的鼓励,才能够勇敢向前?提摩太也是。因此,我们不要因为自己性格方面有好些弱点就判定自己不可能作主的精兵。神会帮助你、给你力量和需要的东西。不要惧怕,只要做他要你做的事情。要忠心!神会使用你叫祂得荣耀!神也会在你事奉的过程中陶造你的属灵生命!

思考题
在你的人生里,你有爱你如属灵儿子的保罗吗?又有你待他如属灵儿子的提摩太吗?

下图出处:https://app.mc2.online/content/M2/cmn/multiply3/multiply3intro3.html